肿瘤及躯体疾病并发抑郁障碍时需要及时诊治
来源:心身医学实践 点击量:4077 时间:2020-03-20
人们患各种躯体疾病后总会伴随种种心理变化,例如来我科门诊就诊的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他自述如下:我患肺癌是在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照片中偶然发现的,当时自己毫无感觉,因胸片报告“右肺门阴影性质待查”而住院治疗。但自此以后心理就没有片刻的安宁。首先是进行肺部CT、支纤镜等一系列检查,在这段日子里,虽然表面上看是在冷静地等待确诊,在亲人朋友面前,自己也故做轻松,但内心却是焦躁不安,矛盾重重,既想尽快得到结果但又怕看到不好的结果,那时仍然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各项检查能排除那可怕的诊断。然而,事与愿违,当病理检查结果无情地报告发现癌细胞后,自己整日被一种彻底的丧失感和失落感所笼罩着,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似乎感到自己已走进了生命的尽头,多少次暗自掉泪。不可思议的这些痛苦似乎不是肿瘤本身所带来的,肿块本身不痛不痒,我自己也无任何自觉症状,而主要的体验却是患癌的心理压力对自己所带来的一种慢性折磨,它比我过去躯体受伤后的刀伤疼痛更令人难以承受。确诊癌症后,自己的精神好象是遭受一场空前的浩劫,亲朋好友的探望和安慰,有时也甚至引起了一些生离死别的内心伤感!“问君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我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其实恐怕我们每个初患肿瘤的患者均有自己的一番感慨,均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从临床上观察,癌症患者一般都可体会到安先生类似的一系列心理情绪变化,特别是初患癌症的病人基本上都经历了与安先生相似的精神崩溃、情感冲击的过程,国外有的学者称这种现象为“情感休克”,据统计,癌症病人抑郁症的并发率达33%~42%。而在其他躯体疾病的病人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也比较高。如有研究显示,抑郁障碍在所有住院病人中达22%~33%。中风后的前2周内达47%,在心肌梗塞发生后的数日内达45%,在心肌梗塞后3-4月达33%。躯体疾病常并发抑郁障碍,且常常不易被识别,有时即使被识别,也可能没有采取及时与恰当地治疗。而对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合理治疗,不但可减轻患者抑郁症状,而且还能改善其躯体疾病的预后,故希望能引起广大患者朋友的高度重视。
1.慢性病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发病率
我国从80年代以来,居民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已逐步由传染疾病向慢性疾病模式过度。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尚无法使一些患病率高的慢性疾病治愈,致使不少人成为终身慢性病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冠心病、癌症和肢体残疾等。由于长期患病,患者注意力和兴趣变得狭窄,感到患病给个人、家庭及他人带来负担,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失去信心,呈现出抑郁、自责、退缩、厌世等症状,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因此,在慢性病人中自杀者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国外有研究显示,慢性疾病者中有30~40%有不同程度的厌世绝望感,而正常人中仅有4%;尤其是在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厌世感出现比例更高,有的几乎经常产生自残自杀的念头。目前已知许多躯体疾病会伴发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见表1。
表1 常见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的发病率
2.注意躯体疾病并发抑郁障碍的及时识别
在综合医院的就诊患者中,并不能简单地根据其心理不高兴,或出现抑郁心境、抑郁情绪等就诊断为抑郁症,而是要全面检查,临床上需要系统、综合地分析病人心身症状,辨别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才能下诊断。因为正常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也会感到忧郁悲伤,据调查约15~30%成年人一生中某一时期曾出现过抑郁症状;另外患者生病后也可出现某些沮丧和忧郁症状,但不一定都是病理性抑郁。一般来说,躯体疾病患者诊断并发抑郁症时,必须具备符合抑郁症诊断的时间标准和症状严重程度标准,也即只有在抑郁症状程度较严重其影响患者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与日常生活,或者给病人造成痛苦或某些不良后果,且抑郁症状持续至少2周以上,则可以考虑诊断躯体疾病与抑郁症的共病诊断,当然最好是到心理专科就诊,以避免抑郁症的漏诊和误诊。事实上,躯体与心理疾病并发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因为患者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时存在,且前者会影响后者的预后和转归,因而忽视抑郁症的治疗对病人的躯体疾病的处理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有的患者认为,患慢性躯体疾病后伴有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其实这也是不妥当的。由于慢性躯体疾病常常伴发抑郁症,而抗抑郁药治疗效果肯定,抑郁情绪的改善反过来对躯体病的转归可发挥积极的影响,因此,对这类抑郁症状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药物治疗。且并发抑郁障碍的患者,在躯体疾病的发展期还有较高的自杀危险性,在综合医院中屡屡发生的重症患者的自杀行为,临床上常归因于“患者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意志薄弱”等简单原因而自杀,事实上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尚未识别或未经及时治疗的抑郁症患者。
美国的一项研究,将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不伴抑郁症,另一组为伴抑郁症;后者续分两亚组,给予与不给抗抑郁药治疗,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发现,伴抑郁症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不伴抑郁症者;伴抑郁症又未予抗抑郁药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接受抗抑郁药治疗者。另一项研究为抑郁障碍对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同样发现,伴抑郁障碍者的存活年限短于不伴有抑郁者,而伴抑郁障碍未加合适处理者的存活期明显短于经过适当治疗者。另外,对那些有躯体主诉而未能识别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进行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给予许多未能对症的药物,甚至是无谓的住院治疗,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对于医疗投入和医疗资源均十分有限的我国而言,自然经不起这样无端的浪费。
另外,我国的很多患者及家属对心理卫生知识所知较少。有的出于隐私的考虑,他们认为不应该将心理问题或情绪变化告诉医生;有的患者认为只有身体上的病痛才是真正的病,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不是病,于是一部分就诊者本身就缺乏相应心理症状的主诉,而是以头痛失眠等身体症状为主诉,这样也就容易造成了医师的漏诊。当然,由于社会对心理问题者的偏见或歧视,更使某些病人有意或无意地隐瞒病情或否认症状,不愿或拒绝去专科就诊;这即使在发达国家,上述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国患者中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也意味着我国对公众的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亟需加强。
其实患病后存在某些心理或情绪问题并不是丑事,“心理感冒”、“情绪感冒”也需要及时治疗,特别对肿瘤及其他中老年慢性病的患者,请亲朋好友注意关注其情绪变化,尽早到心理专科就诊,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